99.8.21AM11.00種植


 


 


榴槤蜜為桑科(Moraceae),學名為Artocarpus chempeden (Lour,) Stokes,英名Chempedak,為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,目前在馬來西亞、越南及柬埔寨等熱帶地區一帶廣為種植的常綠果樹。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十餘年前,即自馬來西亞引進種子進行試種觀察,但因台灣冬季偶有低溫寒流,常使幼株無法越冬而死,直到發現以對台灣氣候適應性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進行嫁接後,才順利在台灣試種成功,目前主要在嘉義以南及台東地區零星栽培。


 榴槤蜜的果形、外皮及植株特性均酷似波羅蜜,但較波羅蜜為小,因此又名「小波羅蜜」,又因其帶有與榴槤相似的氣味,故名「榴槤蜜」。早年引進台灣時就因其各帶有榴槤與波羅蜜的特性,被認為是兩者之間的雜交種,其實榴槤屬木棉科(Bombaceae),而榴槤蜜與波羅蜜則同屬桑科,其植株性狀及栽培習慣均與波羅蜜相似,波羅蜜在台灣可正常開花結果,榴槤蜜亦是如此。


榴槤蜜果實為聚合果,果形因株(品)系及季節不同呈長橢圓形或短筒形,單果重的變異甚大自0.7~5Kg不等,以1-2公斤左右為最多;果肉色有乳白、橙黃及橙紅等色,味濃,肉質柔軟;果皮較婆羅蜜薄,糖度頗高(20~30°Brix),成熟時果肉易與果皮分離,且沒有乳汁流出,食用簡便。果實發育期約需5-6個月才能成熟,果實的採收期依株(品)系不同而不同,分春果和夏果兩種,春果在3~4月間;夏果在8~11月間,其中以9~10月為生產高峰期。


榴槤蜜喜高溫潮濕的環境,在年均溫24℃以上,年雨量180 mm以上的地區均能生長良好,對土地的選擇宜潮濕多水之處;不耐旱,乾季需有適量灌溉,至少3星期要灌水1次,土壤的選擇以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生長最為良好,ph值自6.0~7.5,微耐鹽土,不耐風,尤其幼齡樹的枝幹脆弱易遭風害而折斷,乾季需有適當灌溉,也要有足夠的空間和日照,才利於生長發育。不耐寒,溫度低於5°C即遭寒害,致葉片黃化、脫落、甚至死亡,幼株更甚在10℃以下即生長停止。  


 根據國外的生產經驗,每株榴槤蜜平均有70-100Kg/年的產量,採収期的決定因果實大小不同,果實發育期的差異性頗大,多靠農民的經驗,依果皮顏色的轉變,拍擊果肉所發出的聲音,果梗部的軟硬程度,果棘的發育情形,及果實所發出的氣味來決定,無明確的採収成熟度指標。果實具更年性,採下後可在室溫下後熟,9分熟且沒有傷害的果實可在12℃貯放3周,完全成熟的榴槤蜜,其果肉柔軟味噥,甜而芳香,風味僻美榴槤,為很好的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蛋白質來源,種子也很美味,煮熟後風味類似菱角,鬆軟可口。


栽培上,除需評估栽培地受風害情形與冬季低溫程度以外,應慎選優良的栽培品種,果肉木質纖維要少或無,並且著果率要穩定,果肉率要高。在生產上,因具有管理容易、省工、病蟲害少,在台灣嫁接苗5年後可生產,因此是頗具有經營潛力的新興熱帶果樹。


 (摘自:榴褳蜜的發展潛力及其栽培要點‧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‧劉碧鵑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豪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